绥宁县竹编非遗工坊扩招,残疾人就业比例达30%,助力乡村振兴

原创
木粉站群 5小时前 阅读数 4 #宝庆特色
绥宁县竹编非遗工坊扩招,残疾人就业比例达30%,助力乡村振兴

近年来,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,传统手工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。在湖南省绥宁县,一家以竹编工艺为核心的非遗工坊,通过扩招和提升残疾人就业比例,不仅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,也为残疾人士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。

绥宁县位于湖南省西部,是一个以农业为主、竹编工艺历史悠久的地方。这里的竹编工艺源远流长,传承了千年的技艺。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,当地政府积极扶持,推动竹编非遗工坊的发展。在政府的引导下,该工坊不断壮大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士加入。

据悉,绥宁县竹编非遗工坊自成立以来,已成功培训残疾人士百余人,目前残疾人就业比例已达到30%。这一比例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。工坊负责人表示,他们始终秉持着“以人为本,传承技艺”的理念,致力于为残疾人士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,让他们在竹编这一传统工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。

在工坊内,记者看到,残疾人士们正忙碌地编织着各种竹制品。他们虽然身体有缺陷,但心灵手巧,技艺精湛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他们不仅学会了竹编技艺,还学会了如何与同事协作,共同完成一件件精美的作品。

为了提高残疾人就业比例,绥宁县竹编非遗工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首先,工坊对残疾人士进行免费培训,确保他们掌握竹编技艺。其次,工坊为残疾人士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,如设置无障碍通道、配备辅助工具等。此外,工坊还积极与政府部门、社会团体合作,为残疾人士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。

随着工坊的不断发展,其产品也逐渐走出了绥宁,销往全国各地。这些精美的竹编工艺品,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,还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。许多游客慕名而来,购买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。

在绥宁县竹编非遗工坊,残疾人士们不仅实现了就业,更找到了生活的希望。他们纷纷表示,感谢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,让他们在竹编这一传统工艺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。同时,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。

未来,绥宁县竹编非遗工坊将继续扩大规模,提高残疾人就业比例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。同时,工坊还将加强与高校、科研机构的合作,推动竹编工艺的创新与发展,让这一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
总之,绥宁县竹编非遗工坊的扩招和残疾人就业比例的提升,不仅为残疾人士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,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,这一传统工艺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
推荐文章
热门
标签列表